【实务探索】播下希望·静待社造之花开

浏览数:51

做社区社工快三年了,感觉像过去了很长的时间,正如心理学上描述的那样:当一个人在等待开心时刻的到来时,感觉总是很漫长,在迎接痛苦时刻的到来时却总是感觉很快。我想此刻工作着的我是快乐的。每每被问起怎么想着做社工,我总忍不住想把我的工作经历娓娓道来。

微信图片_20190506114208.jpg

大学毕业之后,我很坚定地选择了教育行业,期间陆续在民办职业学校、幼儿园以及中小学从事教师工作约六年的时间。而在这六年的教师生涯中,最让我感到无力的是家访,每次家访过后对我的认知和情绪冲击都很大。班上的孩子大多居住在城中村,父母因为工作忙碌无暇照料,更谈不上腾出时间辅导孩子的课业以及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教师能够解决的是知识层面的问题,孩子没有学习动力的背后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比如亲子关系恶劣、环境的负面影响等等,这都不是一个教师能够解决的问题。于是,我常常思考,是否存在一种能够关注这些群体的职业,能从家庭、社区等大环境上做出正向的引导,营造更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机缘巧合之下,我认识了社工,了解了社会工作,通过社工机构的平台,积极接受行业培训及学习,通过行业考试,从事了社工工作,与此同时,我也得到了一个安放情怀的窗口。

我在做社区服务的时候,虽然一直都有参加行业培训学习及交流,但是,关于社区营造(下称社造),是直到参加完一期关于社会创新与政策倡导主题的学习,才更深刻地明白社造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该期学习主要展示了台湾地区社工以及民众是如何利用地域的特点进行社造的一些成功案例,并说明从主题化、体验化、再生化和整合化进行社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造。老师提到,“做任何形式的社区营造,永远需要回到造人,偏离这原则的社造,都只是再异化的社造。”社造需要时间,需要政府在引导与推动上花更多时间,在社造过程中,预算好可能会因为尝试而产生试错成本。文化需要一代代来沉淀,正如十九大提到的“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社造文化也需要静待花开,放慢脚步。

那么,在城市做社造,我认为至少需要迎接两大挑战。其一,城市空间有限。空间有限,这基本上是每一个城市的痛点,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探索适合原社区空间社造模式是上至政府,下至每个社区居民都需要关注的。社造其实是关于人、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区关系的建构。做社造,很多时候会运用到空间和场域的概念,如何获得政府、社区更多的支持力量?如何运用有限的空间和场域去联结社区居民,实现社区营造?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政府引导,需要居民赋权,更需要一些合适的契机。其二,社造规划师介入社造的力量较弱。目前,社区做为城市居民的主要生活空间,社区前期规划了其生活功能,而在社区文化功能、人文关怀方面略显单薄。社区规划师利用其本身专业优势,根据社区的实际以及居民表达的需求,进行指导规划设计,给后期的社区生活空间添加人文元素,形成社区特色文化。一个好的社造应该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模式相结合,发挥两者各自优势,共同实现社区营造。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社区营造本身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了快速出成效,可能会忽略居民参与、忽略过程,这样的社造很多时候有了轮廓而缺少神韵。在社区营造的路上,总会遇到拦路虎、也会经历曲折。俗话说:一口吃不成胖子。社工在社区扮演好政策倡导者、资源筹措者等角色的同时,在服务的过程中也需要发挥工匠精神,深耕社区,挖掘并创造社造花开的条件。

                         

紫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周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