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务探索】建构式小组工作导师培训

浏览数:141

本次培训已经是系列培训的第三场,尽管在参加此次培训前已经去阅读前两场培训的参与者所写的培训反思,对整体的培训内容有所了解,但未能全程参与仍倍感遗憾。


针对此次第三场的培训,个人的反思将不对各个知识点逐一展开,仅从以下四个令我印象深刻的方面展开:

社工的逻辑框架

这个部分本身并非培训的重点,但却令我印象深刻,原因在于,“社工需有自己的逻辑框架”这一点,是目前较多社工所缺乏的,包括我自己在内,因此能够引起我较深的共鸣。自己在从事社工工作7年多的时间里,从未停止过学习的脚步,但始终没有勇气和信心坚定的说自己是一名具有很强专业价值的社工,总觉得还是缺了点什么。现在想来,缺的应该就是“自己独特的专业逻辑框架”了。当前各种理论之下派生出多种服务模式,各种培训不胜枚举,若没有自己的一套逻辑框架,则很容易混乱及迷失。但是形成自己独特和明确的逻辑框架,并非一早一夕的事,需在学众家所长之前,有自己最基本的专业常识和辨析能力。而这些均需在平时练好自己的基本功——多学多习多思,学原创的专业书籍和知识,而非只言片语的或不知出处和来源的碎片化知识,时而习之,常辨思得新知。


失衡是学习的开始

这是在讲解“Piaget认知发展的要义”的部分提到的内容,我们通常都会觉得“失衡”会令人不舒适,很多的文章或说法,都是苦口婆心的劝导“要学会平衡……”,平衡各种关系,平衡各种利益等等。在这样一种观念的灌输和指导下,人容易就对失衡有一种不好的印象及认知,甚至直接跳过“失衡”这一环,就只顾想着应如何平衡。而当我们认识到“失衡是学习的开始”时,对失衡便更容易接纳,进而可以更好的与“失衡”这一状态相处,然后才能开始“学习”,做到适应,形成新的平衡。

小组工作的重点

这个部分的内容是在学习“融冰理论”的过程中提及的,思源再次提醒我们,小组工作的重点在于“有人,不止一人;故而有人际关系,有角色模范,这个模范可以是组员,也可以是小组带领者,可能会出现新的规则、新的目标;在小组中,有压力,才会有改变,有时我们会给压力服务对象,有挑战,有失衡,这样才促成/激发改变的动机。”


这些年,接触实务的机会不多,实际开展实务更是寥寥无几,只是在服务管理及服务推动上,也会采用类似小组工作的方法,但明显感觉,与带领服务对象的小组差别大多了,有很多不可控因素,也有个人经验及能力方面的因素,所以很多社工专业理念、理论和知识体系仍需强化学习,深入专研,才能成为一名真正专业的社工,才敢于拿出专业社工的身份争取发声的机会和平台。


鹰架学习法

“鹰架学习法”我还是第一次听说,有点孤陋寡闻了。但是相关的知识点和内容并不陌生,而且结合以往的学习及经验,还是有较为深刻的体验和感受。


先来说说,这鹰架,其实是源自一种生态种植法——招鹰捕鼠。我们熟知的麦田捕手——鹰,本是田鼠的天敌,但他们往往只是在麦田上空盘旋,并不飞下来田地来捕捉田鼠,以致田鼠猖獗,庄稼遭殃。聪明的农夫经长时间观察,发现鹰不愿飞落麦田的原因:一是陌生怕误食毒饵;二是麦田上无落脚点,鹰无歇息或瞭望(以搜寻鼠类和警惕危机)的地方。于是,农夫在麦田上安装高达4米、类似十字架的鹰架以供鹰落脚。果然不出几天,农夫便在鹰架下发现了鹰的排泄物,并且麦田里的鼠类也骤减了。


这种搭建鹰架及招鹰灭鼠的方式与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关于儿童的研究发现有相似之处。维果斯基著名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儿童的能力发展状态存在领证水平:第一种水平是实际发展水平,即儿童实际处理难题时所表现的能力水平;第二种水平是儿童在成人或较有经验的同伴协助下处理难题时所可能达到的潜在能力水平,被称为潜在发展水平。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一个有待发展的区域,这个区域就是最近发展区。进一步,维果斯基指出,儿童在最近发展区里学习,其能力发展会更有成效,期间若还能获得成人帮助,则更加容易汲取单凭最近能力无法汲取的知识,进而提升原有发展水平到更高发展水平。


布鲁纳等人结合农夫招鹰灭鼠的智慧和维果斯基的学习理论提出了鹰架学习法。他们借助这个概念来描述有经验的人(同伴或成人)在儿童学习过程中提供适当的协助,能够激发儿童的潜在学习能力,使儿童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鹰架学习法是伴随学习者能力递进上升而不断提供帮助、撤去帮助,提供帮助、撤去帮助……的螺旋上升过程。


而在当天的培训过程中,鹰架学习法与体验式学习法交互使用,令我们从做中学,从观察、思考、不断尝试中去学习、理解和领悟这两个学习法。


其中一个环节,是通过观察思源的魔术,然后分组进行讨论揣摩学习,直至学会。而这个过程中,魔术的道具——绳、珠子、笔,甚至是各组成员、椅子均作为鹰架,协助组员的学习及理解活动。而每组组员隔一段时间,就更换一个组员,让有经验的同伴有机会协助学习,促使组员理解和领悟,最终顺利完成学习过程。


而鹰架需要精心准备,令学习者学得舒服,而没有“自己不够聪明”的感觉。由此,我不由想起一个曾时常困扰我的问题“我们常常给同事制定很多的标准、表格、模板,这些是帮助了同事还是滋长了同事依赖的心理或惰性?”那么,根据鹰架学习法,这些标准、表格、模板能否成为鹰架的关键,在于这些标准、表格、模板是如何成型,又如何达至同事的脑中的,是变成一种硬性要求还是让同事有机会去学习、领悟,最终善于使用,成为他们很好的工具,或许都有赖于让这些标准、表格、模板落实的方式方法吧。


其实,除了以上四个方面,还有融冰理论、体验式学习法等内容也想说一说自己的反思,但不是太充分,还需要留待再次重温课件及相关内容之后,如有更多思考再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了。


最后,特别想感谢思源给我这样的学习机会,每每有困扰有无助有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总是在不经意间,拉我一把,让我可以重拾信心,记得自己的初心,再次谢谢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