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务探索】社工实务的开展可以抛开文书工作吗?

浏览数:312


身边的同工撰写小组的计划书,大致都在十几页甚至几十页上下。我数了一下本机构的小组文书模版,包括小组计划书、评估书、单节记录等十一项内容在内的一套小组活动空白文书有14页。


某次给我们做小组实操技巧培训的香港顾问C,审阅同工们的小组计划书偶,她在课间说了一番话,大致是她带的学生撰写的小组计划书两张4A纸就够了,没有像我们的同工那样,第一节开始之前就把最后一节的详细安排给做出来了。她也明白了之前培训中,同工们抱怨文书工作繁琐的原因了。


就这样“香港经验”跟“深圳经验”又一次碰撞在了一起。


香港社会工作的发展路径在那里,给我们做培训的顾问C是一名专业扎实、实操丰富的社会工作师,能够成为她的学生,实务经验也不会差到那里去,所以她说的“两张A4纸”小组计划书的事,可信度足够。但是这个特殊的个案,在遇到深圳乃至内地其他地方的社会工作实务操作时,可能就显得不太适用了。


因为内地的社工岗位多跟政府指标挂钩,社工入职之后就要去面对那些指标任务。在指标面前是没有新老之分的,大家同样的职务就要面对同样指标,不会因为你是新入职的社工就会让你做一些边角的工作。所以,新入职的社工就要靠耐心在实务开展中去积累经验。


就以深圳来说,不同区辖内的党群服务中心跟政府签订的服务协议中, “小组活动”一项的指标量,从30节到60节不等,均摊到每个社工身上,按每个小组5节计,每个社工每年要完成25个小组。每个党群社区服务中心除去中心主任外,能在一个中心做足3年的一线社工没有几个。即便这名社工做足3年,那么这三年里他负责的小组也不过是6-15个,从这些小组中排除那些康娱类主题的小组,真正能让一个社工以专业社会工作师的身份进行“创作”的小组,也不过一二。此外,在一名社工的年度工作计划里的,小组活动只是指标内的一项,要完成其他的失误指标任务,再加上填充小组活动的相关文书,最后真正用在小组带领中的精力会被分流很多。


在接触高难度个案之前,专业小组的设计及带领是比较考验一个社会工作师实务能力的。小组工作的开展,需要这个负责社工有着很好的全局观,能够妥善处理一些组内的随机事件、组外突发影响的因素,保证小组目标的推进。


那么,在现状面前,社工的小组实操经验该从哪里来?


谈到社工的实操经验的积累,就不可避免的要说到文章最开始的小组文书的撰写。


我认为,包括但不限于社工界,所有文书存在的最大意义就是作为一个提供方便的工具。文书模版的存在对于社工,大致相当于学步车跟小孩子的关系。小孩子不会走路的时候,家长们把他们放进学步车里学走路,随着年龄的增长,等孩子们学会走路了,就可以抛开学步车了。新入职的社工按照模版的格式撰写小组计划书,也就像依赖学步车的孩子们那样。这是每一个从业者都要做的功课,在撰写小组计划的过程中,社工先在自己的脑海里将小组开展一次,去预估小组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并有针对的去应对。这样在实际开展中,社工会更有底气扮演好自己在小组中的角色,而不会因为“怯场”被组员轻视。


但是这之后呢?学会走路的孩子们抛开了学步车,而这些一线的社会工作师在开展实务工作的时候,可以抛开文书吗?


作为工具的文书,它的存在是为了规范从业者的专业化操作流程,方便社工指导实操、自我检视,进行经验的分享,迎接验收部门的审核等,所以文书不可抛。


但另一面,某些管理环节处置不到位,为了管理而管理,“社工苦于文书久已”的感慨也一直存在着,为了逃脱这个文书撰写循环,从一线升任中心主任,算是一个“捷径”,但是那些一线的工作总要有人来做的。


并且所有的一线社工,不论工作年限及实务经验,都要按照社工机构内部流通的实务文书模版来撰写活动文书。对于初入职的社工这很有必要,但是对那些实务经验足够的社工,还要抱守着文书的模版,这就是浪费时间了,有谁见过45岁的孩子还在用学步车的吗?


在满足一些基本需求,比如接受验收部门的审核等需要的情况下,社工机构内部可以适当的调整对不同水平的社工撰写文书的要求。举个例子,对小组方案的审核,某些具备足够实务能力的社工,他们在提交小组活动文书的时候,可以只在方案里提交前两节小组的内容,或者只提交一个小组的基本安排,这部分少做的功课可以置换到小组结束后的小组记录中,给社工更多的时间去反思小组过程,更好的调整下节小组的节奏。这样节省了社工的时间,前期完善文书的时间就可以用到小组筹备和组后反思中去了。


实务文书的存在,是必须的。就像画蛋的达芬奇,在掌握某些能力之前,大部分人都要接受机械费力的练习。但是矫枉过正,夸大文书在社工管理中的作用,单单死板的强调文书,也会打击社工开展实务工作的积极性。


社会工作的过程,应该像在雕琢一件艺术品,每一位社会工作师都应该有着一颗艺术家的内核,而这些艺术家们最需要的应该是自由而不是束缚。

愉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高建森